成都理工大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,聚焦教育、科技、人才一体改革,坚持系统观念,突出重点任务,持续精准发力,整体推进教育教学、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,坚定不移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之路。
一、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上持续发力
一是深化“三全育人”综合改革。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,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,着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学院,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,推动“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”融合发展,升级打造“十大育人体系”,构建更加协调、更加有效的“大思政”工作格局。紧抓省级“三全育人”试点契机,建强5个试点学院,塑造立德树人工作亮丽品牌。
二是完善“五育并举”教育体系。修订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,重构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。深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,实施“六大工程”,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。加快推动国家级双创中心建设,完善科教融合产教融汇机制,推动创新教育转型升级。建立“一体一院两中心”素质教育格局,补齐美育、体育短板,加强心理健康和劳动教育,促进学生健康成长、全面发展。
三是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。按照“秉承地学优势、夯实基础学科、做强应用学科、发展交叉学科”的思路,建立科技发展、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,优化“高峰—高原—高地”学科总体布局。制定本科专业设置与优化调整管理办法,开展新一轮专业优化调整,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。
四是纵深推进教育评价改革。以标准化、数智化为核心,抓体系聚合管理要素、抓标准明确工作规范、抓评估强化发展导向、抓督导促进整改落实、抓改进推动质量提升,把“破五唯”落到实处,以科学的教育评价成效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。
二、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上持续发力
一是强化有组织科研。升级实施“珠峰大科学计划”,组织20个珠峰2.0团队开展交叉创新项目申报评审,推进与四川电信“智慧地学联合实验室”建设,搭建大平台、组建大团队、培育大项目,建强两个全国重点实验室,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。产出了包括《nature》《science》正刊论文在内的一大批高水平成果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数量创新高。有组织参与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,扎实推进自然资源部深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个项目、8个课题的申报,申报经费近3亿元。
二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。着力加强产业发展研究院建设,在大学科技园管理办公室挂牌“成果转移中心”,加强人员配备,在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上打造新的增长点。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容错免责机制,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保障制度,推动实现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取得重大突破。签订转移转化合同28项,入园孵化企业首次破百、达到103家,首次出现年产值突破亿元企业1家。
三是服务国省战略需求。聚焦国家和省委、省政府重大战略需求,推动校地、校企、校校合作,加强与中石油、中石化等重点单位联系,推进学校“一体(四川)两翼(西藏、新疆)”战略布局,新增三个市场准入,提交西藏“十五五”科技攻关需求和科学问题42份。建立合作事项闭环落实机制,完善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,坚持“合作推进到哪里,创新成果就转化到哪里”,推动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。
三、在推进人才自主培养上持续发力
一是打造人才引育新模式。坚持“引聚高端、优化分类、多元评价、强化激励”工作思路,全力推进“珠峰人才计划2.0”,积极开好“引才”良方、拓宽“育才”路径、创新“用才”载体、优化“留才”环境,破解人才短板,实现人才引育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,打造一流人才队伍,助力学校“双一流”建设。
二是健全人才管理新机制。建立以创新能力、质量、实效、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,强化科研人员待遇保障,让人才潜心做科研、搞创新。完善拴心留人机制,对引进人才充分信任、放心使用,支持他们深度参与重大科研项目、开展科研攻关,用事业让人才扎根学校。打通校政企人才交流通道,开展全方位、多领域、深层次交流合作,为人才发展搭建平台。
三是构建人才成长新生态。按照党管人才要求,构建完善学校党委统一领导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、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的人才工作协同推进机制,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。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,激励广大人才胸怀家国,勇攀高峰。健全完善创新激励机制,形成鼓励大胆创新、勇于创新、包容创新的良好环境。加强科研诚信建设,严肃整治学术不端,营造风清气正科研环境。